十堰市发改委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要点

索引号
01108115X/2023-04061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22年12月30日 19:35:00
发布机构
市发改委
文号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战略谋划,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准确把握省委赋予十堰的新定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组织编制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和11个专项实施方案。开展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研究。提出“一主四优”(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文化旅游、动力电池、生命健康、绿色低碳产业)五大产业为我市优势产业。统筹“十四五”专项规划发布实施43项“十四五”专项规划已发布38项。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印发南水北调水源地“碧水守护”三年行动方案,神定河流域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试点,省发改委明确支持十堰市创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指导竹溪县、丹江口市相继在全省率先成立“两山银行”,探索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四难问题”。启动全省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工作。开展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

(二)强化经济调度,全面落实一揽子政策。一是建立健全经济运行月调度月分析工作机制,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指标,,推动经济平稳发展,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二是对标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全省“稳经济18条,制定我市贯彻落实措施。为37.2万户市场主体减免缓退税费74.3亿元。落实全省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出台城区“国三”限行、车辆换购补贴等配套政策,帮助东风等整车企业销售整车。用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投放贷款867.7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开展“惠购湖北”促销活动,拉动消费1.84亿元。谋划实施“个1000万”政策措施,推动重点项目和企业稳岗稳产。三是统筹全市“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活动,2556名党员干部包联3514家企业,截至目前共收集企业问题1942件,已解决1756件,解决率90.4%,企业线上反馈满意率99.48%;线下反馈满意率100%。

(三)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周调度、季拉练”,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全省前列。民间投资增速连续7个月居全省第1。谋划9大重点领域示范项目282个,总投资7132.8亿元;谋划南水北调水源地“碧水守护”重点项目342个,总投资863亿元。预计全年新开工项目2396个,同比增长77.5%;总投资6008亿元,同比增长64.8%。引江补汉工程、远景十堰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昊朔科技新材料产业园实现当年签约、开工、投产、达效;西十高铁预计全年完成投资18%。坚持重大项目“首席服务官”,推进民间投资项目“代办制”,开发区(工业园区)全面实行区域性统一评价。获批第一批中长期贷款项目102个、资金需求128亿元,居全省第1获批部分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备选项目资金55亿元,排名全省第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29个,总投资226.6亿元,基金22亿元。已经投放5.5亿元

(四)聚焦工作重点,全力推进专班任务。一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印发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动实施市级“四大家”领导包联县域经济工作制度,编制《十堰市城镇体系规划》;推进扩权赋能强县,郧阳区获得2021年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表彰奖励;县域工业、投资、财政收入均保持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态势。二是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印发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实服务业困难行业纾困减、免、降、退、返、缓、补政策48.04亿元,惠及企业30637家7个项目纳入全省2022年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3家企业入选全省第二批两业融合试点;新开业服务业企业进规入库数全省排名第二,获省长点名表扬;我市争取首批中长期贷款项目数量、投资额、贷款需求额实现“三个全省第一”三是建设“绿能特区”(坚强电网)。印发“1+4”实施方案,推进6座纳入国家规划的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做好“三区三线”调整。推进京能丹江口市10万千瓦光伏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协调京能新增10万千瓦光伏指标、郧阳区新能源领域增量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等项目落地。推动500千伏汉水变等22个重点电网项目建设。220千伏炉子沟变、110千伏麻家渡变建成投运。

(五)聚焦易迁后扶,有力支持乡村振兴。一是毫不放松抓好易迁后扶工作。通过“扶贫车间+扶贫作坊+易迁户”模式,实现了1个安置区至少有1个主导产业的目标,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就业。据三季度调度显示,全市建设产业配套设施3176个,全市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中的劳动力人数150002人,搬迁群众就业148632人。二是统筹推进易迁后扶问题整改。扎实开展国家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反馈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各县市区使用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提前批)1.76亿元,全市共谋划易迁后扶项目64个,涉及1800个安置区,可覆盖安置区人口239225人,资金用于支持安置区产业发展的比例达50%以上。全市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达3700万元,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15个,可带动群众20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发放劳务报酬可达900余万元,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增收。三是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调度。依托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调度系统,从安置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社区管理、地质灾害和房屋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加强工作度,建立了搬迁户就业台账、集中安置区产业配套台账、集中安置区社区治理台账等“三套易迁后扶工作台账”,强化搬迁群众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六)深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先行区试点建设。全力争创31个省定改革事项、36个自主申报改革事项、6项县市区自选创建事项。全市73项先行区创建自评报告已全部报送省营商办请求验收,截至目前,省直相关责任部门已对44项进行验收。二是切实优化政务服务,企业开办由原来140多个“填报项”压缩至20多个“勾选项”,申请信息减少85%左右。围绕“五减”目标,工程建设领域审批事项、全流程申请材料分别由改革前的81项、407项精简整合为38项、69项,减幅分别达53.1%、83%。三是强化宣传力度。今年以来,我市营商环境类信息稿件在中央级媒体发布100余篇,省级媒体发布1000余篇,湖北日报专版刊发《“一号工程”造就标杆城市》充分展示了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成果。

(七)坚持保供稳价,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一是保障能源安全,加快全市充换电站建设,下达全年40座充换电站建设计划围绕转供电改革问题,清退违规多收电费166万元开展煤炭电力、油气长输管线领域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圆满完成去冬今春能源保供任务,保障能源稳定供应。二是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38个巡视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三是推动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项目5个、资金1.51亿元,项目数量和资金均位居全省第一。四是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诚信与惠企便民服务平台。五是加强粮油肉禽蛋奶菜等生活必需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落实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定期调度机制和各项价格监测制度。

(八)强化政治引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高位推动,党组会共研究党建工作9次。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坚持党组中心组示范学、基层党支部跟进学、党员干部全员学,今年来共组织各类学习教育活动80余次,开展研讨交流、知识测试、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300余人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制定《市发改委2022年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每月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排查,加强新闻宣传报道,今年来共在市级以上媒体刊发党建工作特色亮点40余篇。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共收集问题23个,已解决22个。推动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今年来共组织参与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100余人次。

二、2023年工作要点

(一)推进区域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及我委牵头的现代服务业等8个专项规划落实落地。推动繁荣在主城实力在经开倍增在县域亮点在武当未来在新城实施方案落地。紧盯经济倍增任务目标,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研判,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和扩权赋能强县工作。突破性发展十堰优势产业,推动构建产业发展体系。落实链长制,开展以商招商,打造承接长江经济带沿线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四上”企业倍增计划,争创省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推动“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建设。协助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争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

(二)加快项目建设。坚持实行周调度、月开工、季拉练工作机制,精准调度签约、开工、投产项目“三张清单”,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建成、竣工项目早达效,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开工建设项目2000个以上,总投资1000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0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作(基金)备选项目、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备选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中央预算内项目谋划争取工作。强化项目服务,着力强化金融、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为项目建设提供强劲有力支撑。

(三)深化区域协作。积极参与“襄阳都市圈”发展。全面落实推动基础设施共联、产业发展共促、创新平台共建、开放合作共推、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协同发展共保联合打造汽车产业走廊、先进制造业集群、香菇产业集群、精品文旅线路等。深化京堰对口协作,积极推进京鄂两地高层互访,加强两地在产业对接、园区共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发挥协作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两地资源的有序利用,推动合作共建、互利共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八次援疆工作会议和省援疆工作部署,结合86团需求,持续推进项目援疆、产业援疆、文化润疆、医疗教育援疆和人才智力援疆,深入开展双联双促活动,进一步提升86团自我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优化营商环境。建好用好大数据平台,加快实现由“群众多跑腿”向“数据多跑路”转变。加快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强化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建立“直通车式”的惠企政策兑付平台和服务机制,加快建成市诚信建设与惠企便民服务平台,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的政策获得感。冲刺全国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入推进信用场景应用和诚信缺失突出问题治理,持续开展诚信社会建设。持续改善法治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系统谋划营商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全域营商环境均衡发展,推动巩固十堰营商环境建设全省第一方阵的位次。

(五)实施绿色发展。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研究制定GEP核算技术规范和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争创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十堰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落地落实。全面开展“十三五”时期水污染项目综合验收督查,争取神定河纳入国家第二批重点流域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试点。完成2023年能源“双控”省定目标。

(六)保障社会民生。加快建设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扩建、市太和医院七里垭新院区、市汉江技师学院等重点项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一老一小”工作落实落地,发展就近可及、普惠公平的“一老一小”服务,进一步完善养老、托育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开展特色小镇创建。聚焦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启动常态化价格监测,落实价格联动补贴,开展重要价格调查。推进老旧小区供水供电“转改直”。推动坚强电网、新能源等项目建设,抓紧抓实煤炭电力、油气长输管线安全生产。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配合做好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市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搭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政策矩阵。

(七)做实机关党建。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大力开展政治机关、政治意识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持之以恒深化理论武装,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夯实基层基础建设,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丰富机关周四政治学习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抓实党员教育培训,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推动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管理。多措并举做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打造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的清廉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