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第五场

日期: 2023-04-25 19:55:00
来源: 省发改委网站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谢双林: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湖北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推动“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性、战略性举措。在省委、省政府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实施“三大都市圈建设行动”。今天,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第5场,介绍湖北推动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有:

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董卫民先生;

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先生;

湖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黎东辉先生;

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太晖先生;

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元程先生。

首先,请董卫民先生介绍我省推动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工作举措。

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董卫民: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推动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向长期关心支持湖北三大都市圈发展的新闻媒体朋友们表示感谢!下面,我主要围绕为什么提出三大都市圈,怎样建设三大都市圈介绍相关情况。

大家都知道,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先后提出“四基地一枢纽”“两圈两带一群”“一芯两带三区”“一主两翼全域”等区域发展战略,为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的战略部署,这是对过去区域发展战略的集成、深化与完善,措施更加清晰,更具有操作性。建设三大都市圈体现了湖北之责,是一丝不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战略抉择,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性、战略性举措。体现了发展所需,着眼解决湖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实际,推动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以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体现了未来所向,顺应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现象,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提升我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吸引力和推动力。

为进一步推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落实落地,省委、省政府编制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对实施三大都市圈建设行动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三大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如何推动这些目标的实现,等一下武汉、襄阳、宜昌三市将作详细的介绍。这里我从宏观层面就工作思路作个简要介绍。

(一)突出中心辐射引领,加快打造更强经济增长极。持续做强都市圈核心区和中心城市,形成大中小协同联动、组团发展的格局。武汉都市圈以武鄂黄黄为核心,加快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建设,促进武鄂黄黄共担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国家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专业性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职能;重点推动武汉新城建设,疏解武汉中心城区过度集聚的人口和功能,打造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加快花湖机场建设发展,推进国际货运枢纽和临空经济区建设,提升鄂州、黄冈、黄石主城城市功能,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襄阳都市圈着眼增强都市圈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支持襄阳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与物流枢纽,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中心,汉江流域综合服务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汽车、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将襄阳都市圈建设成为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宜荆荆都市圈着眼强化面向渝东、湘西、鄂西北的区域辐射势能,做大做强宜昌,全面提升城市规模和能级,支持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的典范城市、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荆门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将宜荆荆都市圈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

(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都市圈一体化推进。遵循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规律,围绕都市圈规划中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空间布局,着力推动都市圈交通、科技、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加快发展。把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快速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实现都市圈的“硬联通”。聚合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全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推进襄阳、宜昌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明确都市圈产业协同的主攻方向,做好相对分工,推动产业聚势成链。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期盼,统一圈内同一事项办理标准和流程,让更多高频服务事项“一圈通办”。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是区域协调的重要抓手,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三大都市圈在推进建设中,注重全力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经济和人口的承载力,形成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通过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住房制度改革,统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城市的空间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各位媒体朋友,我就介绍到这里,再次感谢各位朋友对湖北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大家多关注、宣传、推介我省都市圈建设的发展情况,谢谢大家!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谢双林:

感谢董卫民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湖北经视记者:当前,武汉都市圈建设势头良好,武汉作为都市圈的龙头,将如何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都市圈建设成势见效?

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

感谢您的提问。建设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作出的重大部署。武汉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勇当武汉都市圈建设主力军,携手兄弟城市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加快把规划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强化基础支撑,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都市圈建设关键在一体化、基础在交通互联。一方面全力畅通内部交通“微循环”,加快打通城市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发展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打造“1小时通勤圈”。另一方面加快打通对外交通“主动脉”,以深化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契机,建设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直联快联通道,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推进沿江高铁、武汉枢纽直通线等高铁项目,加快构建“超米字型”高铁网;提升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欧班列(武汉)运营能级,推动武汉都市圈更加高效便捷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

二是突出产业带动,构建协同高效安全韧性的产业体系。武汉将发挥科教、产业和市场优势,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创新协同方面,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的“溢出效应”,促进创新资源在圈内共享、科技成果在周边转化。产业协作方面,围绕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通过建立离岸科创园、飞地经济、联合招商等模式,推动光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向周边延伸产业链,形成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周边的产业体系。市场联动方面,加快文化旅游、农副产品等市场共建共享,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促进人才、金融等要素横向流动,形成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提升开放能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发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家级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都市圈开放水平。共建外贸新载体,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式”改革,发展水铁、水水、陆港联运,争创“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联动发展阳逻国际港、鄂州港和黄石港,创新发展临港经济,依托花湖机场积极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共育外贸新业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发展海外仓、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国际供应链平台。共拓合作新空间,推动武汉都市圈与长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协同联动,联手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四是践行“两山”理念,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新双十”行动,持续做好共抓长江大保护文章。加快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协同推进汉江、府澴河、鄂东五河等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等联防联控联治,提高城市防洪排涝保安能力。联动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五是深化“一圈通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挥武汉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优势,通过共建行业联合体、数字化平台等形式,优化政务服务,推进人社服务同城化,深化教育医疗领域合作,拓展公积金异地使用范围,促进公共服务融合发展,让圈内居民享受到更多快捷便利的公共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实施力度,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实施意见》提出,“增强襄阳都市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建设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我们想了解一下,襄阳如何贯彻落实这一重大部署?谢谢。

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太晖:

谢谢您的提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实施意见》对襄阳都市圈发展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襄阳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我们坚决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深入分析襄阳都市圈发展的现实基础、机遇条件、比较优势和短板弱项,编制发布了《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了襄阳都市圈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聚焦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环境、做多人口,努力提高经济量级、产业层级、城市能级,加快建设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襄阳贡献。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5%,经济总量力争达到80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到2035年,经济总量突破1.6万亿元,迈入Ⅰ型大城市行列。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是做好“强心、壮圈、带群、协域”四篇大文章。

“强心”,就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区。通过提升交通联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实力,增强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到202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90万,到2035年建成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的现代都市。其中,关键是加快东津城市新中心建设。

今年3月,我们出台了《关于推进东津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的定位,坚持“产业引领、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大力推进总部新城、产业新城、高铁新城、文旅新城建设,努力打造全国“交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城市样板区。目前,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正加快推进,在建项目25个、总投资1075亿元,今年拟新开工项目19个、总投资582.9亿元。

“壮圈”,就是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通过共建高效智慧的基础设施网络、共塑创新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共构紧密协作的城乡融合格局、共享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共保绿色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都市圈共建共享水平。突出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都市圈交通网络。积极推进高速公路优化扩容、国省干线达标提质、航道港口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等,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直联直通、快联快通。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资源综合利用、消费电子六大优势产业为引领,加快打造“144”现代产业集群,2025年力争建成万亿工业强市。三是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加强襄阳高新区创新驱动核、高新科技城、东津科学城、尹集大学城“一核三城”建设,建好用好湖北隆中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综合体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带群、协域”,就是推动襄阳都市圈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环境协同治理、交通协同发展,积极承接周边都市圈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协同宜荆荆都市圈发展,与南阳共建双城经济圈,促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襄阳都市圈建设的总体考虑和重点工作。谢谢。

湖北之声记者:请问,宜荆荆都市圈的定位和作用,与武汉都市圈和襄阳都市圈相比,有什么不同?在全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过程中,宜荆荆都市圈如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元程:

建设三大都市圈,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的重大部署安排,是落实湖北建设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举措。

宜荆荆都市圈核心区范围包括:宜昌市辖区、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和秭归,荆州市辖区、松滋、公安、江陵和荆门市全域,面积3.26万平方公里。2022年,都市圈常住人口约890万、占全省15.2%,GDP总量1.08万亿、占全省17.3%。

宜荆荆都市圈紧扼长江咽喉,肩挑武汉和成渝两大都市(经济)圈。未来,这里将成为全省区位优势最明显、人口资源承载力最强、产业基础最牢的区域之一,具备“千万级人口、万亿级GDP、70%城镇化率”的潜力。

与武汉、襄阳都市圈的单极圈层结构不同,宜荆荆都市圈是沿廊道组团串珠式发展,对三地发展协同性要求更加突出。因此,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真正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和发展利益共享,是都市圈建设的关键。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凝聚合力、挖掘潜力,将三市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增长极”。

一是以互联互通为先导,强化纽带联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客货“双十字”枢纽,着力打造贯通东西、转南接北、公铁水空管充分衔接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实施沿江高铁、荆荆高铁、呼南高铁、当枝松高速等项目,力争早日实现“中心城市30分钟轨道通达”“毗邻县市1小时内高速通达”和“所有乡镇30分钟上高速”目标,形成“对外同辐射、对内成一体”的交通体系。

二是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筑牢安全底线。强化“负面清单”管控,加快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着力优化区域人口、资源、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等一体化布局,探索都市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前不久,宜昌、荆州、荆门联合颁布实施《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这是全省首部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性决定。

三是以产业合作为重点,推动发展融合。着力培育国家级“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共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和“宜荆荆”科创大走廊,构建富有活力的统一大市场。目前,已成立了“当枝松宜”百强县市协同发展联盟,松宜协同发展示范园在前期1000亩“飞地试验区”基础上,又启动了投资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建设。

四是以民生共享为抓手,提升情感认同。按照“成熟一个,协同一个”的原则,重点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服务等领域,加快推动同城同福利;在教育、医疗、科创等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共享;在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等领域,加快推动“跨市通办”,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享受更多“同城待遇”。

三峡日报记者:推动三大都市圈建设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请问我省从体制机制上如何统筹推进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黎东辉: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大都市圈建设,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各地各部门闻令而动、务实推进,发展共识广泛凝聚,协同机制加快构建,三大都市圈建设成效持续显现。具体来说,主要是建立了三大机制:

一是建立高层级的决策协调机制。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重在协同,难在协调。为高效推进三大都市圈建设,省委、省政府建立了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协调联动机制。在决策层,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推进三大都市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三大都市圈建设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在协调层,领导小组下设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襄阳都市圈3个专项协调机制,分别由省长、省委副书记和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担任召集人,按照领导小组工作部署,推动各自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在执行层,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研究推动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二是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推进机制。实干之要,重在落实。我们坚持规划引领,树立“规划统筹、统筹规划”理念,以《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为蓝本,省市一体、上下贯通,编制完成《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武汉新城规划》,把规划编制过程变成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过程。坚持清单化推进,以“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工作要点”为抓手,推动三大都市圈重点建设任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2023年三大都市圈共确立了520项年度重点工作。坚持定期调度,对年度重点工作,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调度一次,3个专项协调机制每季度督办一次,省领导小组每半年研究一次,切实压实各方责任,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三是建立创新性的协同发展机制。武汉新城横跨武汉、鄂州两市,是三大都市圈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我们在学习借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湖北实际,经过反复论证,创新性提出“省建设指挥部+武汉新城用地和规划委员会”的管理体制。省建设指挥部由常务副省长担任指挥长,分管副省长、武汉市市长、鄂州市长担任副指挥长,省发改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等10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主要负责从省级层面协调武鄂两地、省有关单位共同推进武汉新城建设中的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和重点事项的落实。武汉新城用地和规划委员会由分管副省长兼任主任,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兼任副主任,同时设1名专职副主任,委员由相关领域专家担任,办公室设在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决策、指导、协调、监督武汉新城各项规划的落实。这种管理体制既保持了现有行政区划不变,又可以实现对武汉新城规划、供地的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快速推进武汉新城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强统筹协调,深化机制创新,乘势而上、持续加力,推动三大都市圈建设成势见效。

长江日报记者:当前,武汉新城建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我们想知道,武汉新城将如何建设,近期将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

谢谢您对武汉新城的关心关注。规划建设武汉新城,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建设武汉新城,对武汉而言是重要发展机遇,是重大历史责任。

根据今年2月发布的《武汉新城规划》,武汉新城跨武汉、鄂州两市,位于武鄂黄黄的地理中心,规划面积约719平方公里,管控范围面积约1689平方公里,自然禀赋优越,发展空间广阔。《规划》确定的武汉新城目标定位,概括讲是“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即: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规划到2035年,武汉新城常住人口规模达到200-220万人,建设成为武鄂黄黄城市中心,成为引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支撑长江中游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极核。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当先锋、打头阵,高标准高水平推动武汉新城规划建设。

一是加快把武汉新城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发挥武汉作为大学之城、青年之城、创新之城的优势,协同构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大力建设东湖科学城,高水平建设5家湖北实验室,布局建设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加快把武汉新城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围绕构建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数字经济、商务金融、国际交往、文旅消费6大产业功能体系,推进建设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光谷前沿生物技术产业园、葛店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葛店大健康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努力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

三是加快把武汉新城打造成为交通枢纽重要节点。以交通互联促进区域协同,谋划推进武汉枢纽直通线东延工程、武汉新城站等高铁项目,加快建设“鱼型”区域高速轨道系统和“七横七纵”骨架路网系统,谋划推动市域(郊)铁路建设,协同推进天河机场、花湖机场联动合作,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

四是加快把武汉新城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城市样板。统筹治山、理水、营城,加强58座自然山体、9个湖泊湿地保护,高标准建设科技文化中心、三级医院、国际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今年是武汉新城启动建设之年,我们确定了年度实施的十大行动和36项任务清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化新城规划体系。按照“多规合一”要求,深化完善武汉新城规划,形成规划“一张图”,一张蓝图干到底。二是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七横七纵”骨架路网建设,尽快开通光谷空轨一期、地铁19号线一期,提高城际快速通达能力。加快推进供水、排水、污水、电网等市政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东湖科学城中心医院、武汉儿童医院光谷院区、光谷第四十一小学等一批民生项目,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三是推进核心区建设。高标准设计建设新城中轴线,加快打造总部经济区、科技金融区、创新服务区、高端商务区,构筑商务金融主轴,提升核心区集聚高端产业的吸引力,加快武汉新城建设步伐。我们诚邀国内外广大有识之士来武汉新城考察洽谈,共抓新机遇、共享新未来,携手合作参与武汉新城这项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建设大业。

极目新闻记者:《实施意见》提出,“支持襄阳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与物流枢纽”。襄阳是联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请问如何进一步发挥交通优势,更好助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太晖:

谢谢您的提问。襄阳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四大城市群”的中心,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目前,我们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铁,县县通2条以上高速公路,襄阳机场航线覆盖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汉江襄阳段具备千吨级通航能力。

围绕更好发挥交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城市的服务功能,以交通和物流现代化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我们正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巩固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十四五”期间谋划实施铁、水、公、空交通项目200个,总投资1910亿元。铁路方面,加快呼南高铁襄荆段建设,积极推进合襄高铁前期工作,努力构建呼南高铁、郑渝高铁、焦柳铁路、浩吉铁路“四纵”,汉丹铁路、汉十高铁、襄渝铁路、合襄高铁“四横”的干线铁路网,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关中地区重点城市高铁直达。公路方面,加快完善“四纵三横一环多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打通襄阳至宜荆荆都市圈的高速通道;建设襄阳至南阳高速公路,打造南襄盆地新的高速通道;建设襄阳至信阳高速公路,打通襄阳直达长三角城市群的高速通道;航空方面,积极推进襄阳机场改扩建,建设一类航空口岸,力争到202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航运方面,着力提升小河港区通航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唐白河港区建设,加快汉江梯级开发,打造千吨级货轮“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实施投资25亿元的铁路物流基地、投资5亿元的传化公路港二期等一批物流项目,着力打造高新区公铁联运、小河港铁水联运两大核心物流枢纽,加快建设浩吉铁路襄州北站等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运输结构调整、物流降本增效。力争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降至1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推进“交产城”融合互促。强化枢纽、物流、产业在空间上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临站临空临港经济,积极推进东津高铁新城、小河港临港经济区、襄阳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同时,依托优越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不断放大文旅资源、农业资源等优势,着力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中心。我们力争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切实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助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谢谢。

农村新报记者:《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到加快推进宜昌东部未来城、荆州关沮新城、荆门高新区等片区建设,引领宜荆荆都市圈协同发展。请问宜荆荆都市圈在推动城镇化发展方面是如何谋划的,具体思路是什么?

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元程:

宜荆荆都市圈的发展,是三地围绕“一体化目标”相向而行,推动人口、资源和产业加速集聚的过程。在城镇化发展方面,我们三地形成了四点共识。

一是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发展能级,引导三市主城区逐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规划到2027年,都市圈常住人口940万,其中三地市辖区人口450万。

二是不断强化关键节点的支撑功能,打造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溢劳动人口回流的重要平台。重点打造七个关键节点,其中就包括刚才记者朋友提到的宜昌东部未来城、荆州关沮新城和荆门高新区。

三是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城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力争到2027年,“当枝松宜”百强县市聚集区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宜都、枝江进入全国千亿50强,当阳、松滋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四是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培育布局合理、疏密有致、融合一体、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互动的小城镇集群。重点建设6个都市圈综合节点城市、5个县域中心城市和38个重点镇。

下面,我重点向大家介绍都市圈七大关键节点。

一是宜昌东部未来城。该片区是推动都市圈“沿江协同组团”发展的关键节点。未来将建成宜昌新的城市中心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发展区,成为支撑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是宜昌高铁新城。该片区依托宜昌高铁北站建设,是强化沿江高铁和呼南高铁轴线功能、推动都市圈“宜昌—荆门协同组团”发展的关键节点。未来将集中布局新文旅经济、数字孵化创意、生命健康等产业。

三是荆州关沮新城。该片区是荆州中心城区“1+10”重点功能片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和文旅休闲、生命健康等现代服务业。

四是荆州经开区·临港经济区。该片区是荆州坚持以港带产、以产强港、以港兴城,打造新引擎、汇聚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重要支撑。

五是荆州高新区·高铁创新城。该片区突出荆荆铁路南延的西站枢纽功能,谋划枢纽经济布局,强化与荆州大学城、科创大走廊对接,推动荆州西接宜昌,“沿江协同组团”发展。

六是荆门高新区。该片区目前已形成以绿色化工、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等为支柱的产业集群,未来重点打造以多样居住、特色商业、高端商务为特点的宜居宜业复合型生态之城。

七是荆门漳河新区。该区着力构建“四大核心驱动、两轴一环辐射、多点载体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高铁新城和通用航空城,打造产城融合、站城一体荆楚新门户。

以上七个节点,全部都在都市圈“一轴两带”的发展轴线上,也代表三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构建“极核引领、轴线带动、多点支撑”的网络化、多层次都市圈城镇空间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把这些关键节点建设好,并发挥其作用,对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卫视记者:花湖机场是全球第四、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请问在推动武汉都市圈和全省高质量发展上有什么特殊地位和作用?当前正在推进哪些重点工作?有什么新进展?

湖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黎东辉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花湖机场作为全国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是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的关键工程,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可用“四个大”来概括:

一是大引擎。花湖机场和武汉新城是支撑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的“双引擎”,通过机场建设可推动武鄂黄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临空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武鄂黄黄一体化步伐,引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二是大枢纽。从花湖机场出发,1.5小时飞行圈可辐射全国90%的经济总量、80%的人口,与天河机场联动发展,将形成引领中部、辐射全国、畅达世界的国际航空客货“双枢纽”,实现“一日达全国、隔夜达全球”。

三是大通道。花湖机场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湖北独特区位优势,扭转“不沿边、不靠海”的局面,打造空中出海口,推动湖北从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

四是大平台。发挥花湖机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内外贸关键节点作用,打造“运全球、配全球”的重要开放平台,推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高水平开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花湖机场建设。经过多方通力合作,2022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花湖机场由建设期转入营运期。当前,正在紧紧围绕打造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的目标,抓紧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积极进展:

一是航线网络初步形成。航空口岸临时开放,现已开通鄂州—列日(比利时)、鄂州—金奈(印度)、鄂州—德里(印度)3条国际全货机往返航线,开通鄂州—上海、鄂州—深圳2条国内货运航线,预计年内将开通40条国内货运航线、4至6条国际货运航线。

二是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建设。花湖机场空陆联运项目入选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名单。机场高速一期已建成通车,武阳高速鄂州段、武汉段主体工程基本贯通,鄂黄第二过江通道、武汉新城至花湖机场快速通道等项目加快建设。谋划争取花湖机场铁路联络线纳入国家规划,探索“货运航线+高铁”快货空铁联运模式。

三是临空产业加速聚集。围绕航空服务、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光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全力以赴抓招商、兴产业,招引一批临空产业项目,打造临空经济发展新高地。目前已引进全球最大的商用飞机维修企业(新加坡新科宇航),建设花湖机场航空维修与改装(MRO)项目,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以为超过200架飞机提供维修改装服务。

四是配套设施同步推进。会展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顺丰宿舍楼、顺丰培训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预计今年内建成投用。

下一步,省发改委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加强统筹调度,强化协调联动,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重要支撑。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谢双林:

谢谢各位发布人,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市发改委
十堰发改,期待您的关注。
十堰发改
  • 欢迎关注十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微信“十堰发改”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改”“gh_be78c62d245f”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