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主动融入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创建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契机,不断做好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大文章”,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把示范园打造成茶产业链深度延伸的示范区,助推“三产”融合发展。竹山县生态茶园面积突破30万亩,覆盖16个乡镇205个行政村,带动劳动力15万人,今年上半年茶叶总产量达10363吨,增幅27.9%,实现农业产值21.2亿元,超额完成“双过半”任务。
一、夯实茶产业基础,“三产联动”延伸产业链。一是做强一产强基固本。组织镇、村、企业党员干部“产业联盟”,组建茶园管护、鲜叶交易合作社,大力推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重点指导和帮助茶农管好茶园,确保鲜叶单产和总产量稳步增加,鲜叶采摘收购及时,从源头保障原材料供应。二是培优二产扩能提质。扶持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车间)50余个,16个乡镇205个村均有1家以上加工厂(车间),确保鲜叶能够就近加工。引导企业错位竞争,研发生产红茶、花茶、白茶、大宗茶,带动延长鲜叶采摘加工时间,提高鲜叶利用率。鼓励企业提高茶叶产品品质,争创品牌,提高附加值。三是激活三产迸发活力。先后在茶山上、茶园里举办山水茶园户外徒步行、采茶直播大赛、山地自行车赛、斗茶大赛、茶园观光“微马赛”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茶事和文旅活动,以茶为媒,以茶促旅,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二、深耕茶科技研发,“质效双增”提升竞争力。一是以科技之力为产业赋能。开发“智慧竹茶”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广生态管护茶园技术,推广适合山地茶园的小型耕作,修剪、采摘与病虫防治等机械,提高茶园管护、采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管护成本,研发茶饮料、茶菜肴,以科技支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聚力产品研发。新建和改扩建加工车间50余座,大宗茶加工出口“破零”;新建抹茶、茶食品生产线各1条;改扩建茶醋饮料生产线1条。“三品一标”品牌认证茶叶企业达到15家,产品涵盖绿茶、红茶、黑茶、花茶、茶醋等多个类别。三是突出公用品牌。培育出圣水、十星红、竺山红等知名品牌,结合竹山富硒资源优势,打造“竹山硒茶”县域公用品牌,形成一批硒茶企业和硒茶系列产品,50家茶企获得授权加入“武当山茶”品牌联盟。用品牌的力量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竹山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文章,走“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发挥“大产区、大市场”的产业综合效应,实现竹山县茶叶产业转型升级。
三、突出茶文化赋能,“以文彰农”扩大影响力。一是创新理念实施了“竹茶文化产业园”建设。高起点精心规划,把竹山茶文化、茶元素结合起来,围绕茶产业发展方向,投资3亿余元建设了“竹茶文化产业园”。按照“1个集团+1个产业联合会+首期40家加盟茶企+10万亩基地”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开发建设智能生产、冷链仓储、物流配送、品牌推广、标准建立、技术培训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茶产业园区,配套了茶叶生产智能化加工车间、展示展销大厅、武当山茶电商基地、武当山茶博物馆、武当山茶检验检测中心、武当山茶博览园,并在去年成功举办“武当山茶”开采暨竹山全球智能化生产线投产仪式,为竹山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二是打造特色茶村庄。依托现有茶园基础现状及资源要素形成的西北部高香名优茶区、中西部优质早市茶区、堵河流域生态有机茶区区域布局,全面实施“龙头领茶、科技强茶、品牌立茶、旅游兴茶”战略,在七大板块茶区优势明显的龙井、小堰、肖家垭、圣水等传统村庄,构建与茶产业发展、茶文化元素相结合的特色茶村庄,通过配置新型产业资源,建设休闲茶庄、茶文创基地、原生态示范茶园,推动传统自然村庄向特色乡村转型。三是做好文化推广。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在主产乡镇茶园开展30余场次茶文旅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茶艺学习表演、采茶制茶体验、茶园旅游研学等茶文旅融合业态,将茶园变公园、茶山变景区,激发和放大茶叶及其衍生产业的综合效益。同时,积极在与竹山县外市场接轨中实现茶叶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在石景山区设立了竹山县农特产品展示中心,承办了十堰市“武当山茶”制茶大师竞赛活动,组织茶企参加全省首届“楚茶杯”斗茶大赛、第23届八大处中国园林茶文化节、展示推介竹山茶叶等优质农副土特产品,持续提升竹山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